近日,上海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新報業集團即將合并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10月10日,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發布澄清公告稱,經公司與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確認,截至目前,沒有接到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合并獲批的消息。
此外,文匯報一位高管亦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合并之事現在沒什么可說的。”
另有消息稱,合并相關事宜將在10月15日后公布。業內人士猜測,無風不起浪,上海兩大報業集團應該正在商談合作事宜,但由于涉及各項審批程序,在操作上還需要一些時間。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記者:“兩大報業集團合并就像兩塊冰抱在一起取暖,由于兩大集團報業業務沒有互補性,合并的一大好處就是經濟實力變得更強,從而有助于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轉型升級。”
合并之路不平坦
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新媒體研究學者魏武撰文指出:“總體看,這兩家紙媒集團的合并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內部梳理怕是需要搞上半年。”
魏武表示,兩家集團內有一些至今仍是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報紙,而且多數還有所謂的“級別”,此外,合并伴隨著報紙重整和一些新部門的創立,編制內人員的重新調配、編制外人員的重新整合。各種因素使得這家新誕生的上海紙媒集團要想正式甩開膀子走路,也許要到2014年下半年了。
在陳少峰看來,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傳統媒體普遍面臨主營業務業績下滑、廣告主日漸流失的壓力,轉型勢在必行。“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變化影響傳播方式的變化,因為80后、90后的商業價值非常大,他們主要在哪種媒體上活動,這個媒體就具有更大的商業價值。”陳少峰認為,互聯網信息具有娛樂性強、碎片化程度高、海量等特點,傳統紙媒的嚴肅新聞越來越缺乏商業價值。
新華傳媒2013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12億元,同比減少0.23%;利潤總額5627萬元,同比減少37.34%;凈利潤3341.68萬元,同比減少48.66%;每股收益0.032元,同比減少48.39%。其中,廣告報刊收入1.92億元,同比下滑31.54%,公司表示,由于上半年國內媒體廣告市場延續低迷并出現整體下滑,公司旗下報刊經營總體有所下降。
“傳統紙質媒體、出版社轉型必須做到兩個方面,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轉型,其次是商業模式的拓展。”陳少峰指出,電子閱讀不是把紙質書變成電子版,整個業態改變帶來的是商業模式的變化。
據媒體報道,兩大報業均涉足金融房產投資。“兩個報業集團合并以后,如果只是著力外部投資,而不是按整個產業轉型的角度來投資,對其自身的主業恐怕不利,不能產生1+1大于2的效果。”陳少峰強調,預計未來兩到三年時間內,國內傳統紙媒、出版社業績將繼續呈直線下滑趨勢。
浙報集團轉型較成功
合并、并購、對外投資等,只是傳統紙媒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的不同方式。不過,報業集團的合并并不容易,陳少峰認為,像上海市這樣的例子并不一定會被北京、廣州等城市效仿。比較容易操作、目前看來比較成功的是浙報集團上市、并購的資本運作方式。
此外,其它媒體也在探索不同的轉型,比如南方報業集團有文化產業園,集團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拓展新的業務,或者進入新的產業領域。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調研全國各大報業集團的轉企改制成效后發現,浙報集團、河南報業集團的轉型是相對成功的。
“中國的報業一向不善于資本運作,但浙報傳媒(600633,股吧)在這方面是先行者。”資深媒體人王志勇曾評價,浙報集團很早就意識到,傳統報業雖然經受住了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波沖擊,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之際,報紙這種歷史悠久的傳媒形式的消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報業集團亟待轉型。
“浙報集團最大的特點是執行力強,在發現傳統紙媒將面臨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后,迅速改變,并制定發展規劃。”陳少峰表示,集團首先是謀求上市,解決資金問題;其次是明確傳統出版業只能在未來的業務中占很小一部分,開始并購一些文化產業領域運作比較成熟的公司。
“在報業還沒有進入停滯狀態時,就開始利用資本市場,去尋找文化產業領域的一些機會,這是浙報集團成為行業標桿的原因。”陳少峰說。
日前,上海灘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新報業集團有望合并的消息備受矚目。不過,與以往很多并購不同的是,此番的備受矚目倒不是因為重組金額有多高,而是因為事關互聯網乃至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媒體的未來。因此,更讓各路媒體們關心。
有媒體在報道中稱,兩家報業集團合并后,旗下的諸多報紙將不會因此停刊,雙方未來將向新媒體發力。
如果真如報道所言,兩家集團合并后,不會有報紙停刊,那就意味著成本不會明顯減少。而未來向新媒體進軍,又顯得過于泛化,是像浙報傳媒那樣向游戲領域進軍,還是依附于微博、微信這些平臺,更加勤奮打工呢?
兩家報業集團合并的初衷,應是“過冬”而非“迎春”,即這樣的并購是出于防守戰略的考量,要通過并購來壓縮成本。因此,合并后即便短期內不會有報紙停刊,但減少旗下刊物數量肯定在計劃之列。事實上,那些沒有進行并購的傳媒集團都在“瘦身”(比如聯辦就停辦了旗下的兩家雜志),對于業務上有諸多重疊的上述兩家報業集團而言,如果不借合并機會“瘦身”,顯然有違常理。
接下來再談向新媒體進軍。其實,兩家報業集團哪怕不合并,也不會對各自向新媒體的進軍產生多少惡性競爭。就目前而言,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進軍的形式無非幾種,辦個官網、建個微博、開個微信等。這些路數既不新鮮,也不奏效。如果兩家集團合并后就是為了把上述幾類傳播途徑做個加法的話,那么,不合也罷。
由此,以筆者的想象力,兩家報業集團的合并未見得能夠扭轉傳統媒體的頹勢,傳統媒體的曙光也很難就此出現。
本質上,傳統媒體走到今天,與其他很多行業當前的境況是一樣的,那就是產能過剩。而且這個產生過剩,很難像鋼鐵、水泥、光伏那樣,可以受政策的左右。
傳統媒體的產品是新聞報道,在沒有網絡和網絡不普及的時代,媒體既是生產商,也是渠道商。這段時間最為久遠,也是傳統媒體日子過得最好的時候。在那個時候,媒體前面根本就沒有“傳統”這頂帽子。
互聯網誕生之后,網絡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渠道商的作用。傳統媒體開始受制于門戶網站等傳播渠道。由于渠道的數量要大大少于廠商的數量,且渠道基本呈現寡頭壟斷的態勢,因此傳統媒體只得收縮為單純的生產者。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事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連信息生產者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如今,微博、微信外加手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生產者。經常可見的是,一些重大新聞的現場,比如最近發生的海娜號被扣、余姚洪水等,當傳統媒體的記者們還在趕往現場的路上時,目擊者或當事人已經第一時間通過手機用微信或微博,讓天下盡知了。
換言之,不論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文新報業集團,還是其他報紙,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現有的同行,而是數億戶且不斷增長的智能手機用戶。某種程度上,印刷機在被PC機重創之后,最終倒在了智能手機的腳下。可做比喻的是,即便在自然界中,老虎獅子也是敵不過螞蟻大軍的。
以筆者所見,除非某些針對性政策出臺,未來,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只會越來越多,新聞報道的產能只會越來越過剩。馬克思有言,生產工具標志著生產力的水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傳統媒體需要冷靜客觀地認識到這一點,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沒必要自怨自艾,也沒必要螳臂擋車,唯有與時俱進,適時而變。當然,是走是留,如何變,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筆者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倒是在諸多媒體的報道中,有關兩家報業集團旗下的金融和地產業務著墨不少,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