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造紙行業低迷不改,生活用紙板塊卻是“風景獨好”,幾家上市公司的凈利增速仍行駛在快車道上。盡管行業目前被產能過剩的陰影所 籠罩,但業內諸侯卻將其視為“撐肚療法”,當產能急速擴容,倒下的將是中小企業,他們則可成就霸業。只是,市場會按照江湖大鱷們
產能競賽“紙上談兵”
造紙業的熊市始于2010年12月,至今依然低迷。上半年,紙業上市公司營收總額為383.56億元,同比增長1.52%,但營業利潤卻虧掉2.6億元。
沾上消費的生活用紙這個細分行業是個例外。A股上市公司中,中順潔柔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7.62%,在港上市的恒安國際中期純利按年增長37.7%,維達則比上年增長22.1%。
上海一研究員并不諱言,“即使經濟環境轉差,生活用紙卻屬必需品,市場相對穩定。另外,原料木漿是生活用紙的主要成本,隨著全球木漿市場供給過剩,未來兩年內漿價將維持相對低位,一線巨頭2012年的業績將爆發式增長。”
記者獲悉,前三季度業績預增40%-70%的中順潔柔高管,在9月的一次機構交流會上透露,“目前開工基本是滿生產,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公司已 委托三家工廠進行代工生產。因為產品供不應求,公司更多生產毛利相對較高的非卷紙產品,這也造成卷紙類產品存在一定缺貨。”除此而外,公司于8月在廣東投 資14.5億元,建成3個高檔生活用紙項目,總產能預計48萬噸。
風景這邊獨好,讓圈內外的資本眼饞。近期,晨鳴紙業宣稱投入逾17億元,新建兩條高檔生活用紙生產線,年產能13.6萬噸;岳陽林紙也從文化紙向生活紙轉型,建設了新的生產線;河南紙企銀鴿投資今年3月就正式投產了12萬噸生活紙項目。
業內巨擘更是乘勝追擊、迅速擴大產能。從企業公布的發展規劃看,金紅葉的年產能目標是140萬噸;恒安2012年的產能目標是90萬噸,2015年達到120萬噸;維達的年產能目標是100萬噸。3家企業均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躋身全球最大的衛生紙制造商行列。”
過剩將成2012關鍵詞
然而,近些年生活用紙業的產能擴容已有失控之虞。《金證券》獲悉,2009年行業新增產能33.3萬噸,2010年新增產能41.5萬噸,2011年新增產能57.4萬噸,2012年已投產和計劃投產的新增產能約148.25萬噸。
對于市場中蔓延的“產能過剩說”,中順潔柔高管如此寬慰機構投資者,“任何行業都是在一個競爭環境中發展,從目前生活用紙行業來看,我國人均消 費處于全球30名以外,2011年人均消費才3.9千克,北美、西歐等發達地區人均消費量達20-30千克,所以中國未來市場潛力非常大。”
此外,公司認為“風物長宜放眼量”,預計中國生活用紙行業消費量每年仍會以10%左右增長,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期,“拉長周期看,產能過剩問題不用太擔憂。”而落后小企業會被逐步淘汰,也會緩解行業的競爭狀況。
“雖然《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但對衛生紙機的淘汰機型并沒有明確規定,具體能夠關閉多少落后產能還是未知數。”一 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行業按照10%左右的年增長率計算,年新增的市場容量為50-60萬噸。即便依靠需求增長和關閉小廠,148.25萬噸的今 年新能產能也實在是太多難以吸納,階段性的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記者了解到,業內老大恒安國際CEO許連捷曾對外透露,“我們本來打算在今年5月實施增加36萬噸產能的投資,但現在覺得應該緩一緩,我相信公司現有的產能能夠支撐明年市場銷售的增長。”
江湖大鱷的火拼私心
目前中國生活用紙行業仍為諸侯割據階段,中順、維達、恒安、金紅葉4家企業市場占有率僅為27%。部分行業大鱷的如意算盤是,強力競爭將是提升行業集中度、成就自身霸業的優選戰略。
不過這并不容易。據了解,不少外來者或無品牌品牌競爭者初進入生活用紙市場,唯一的法寶就是低價競爭。一大型經銷商向記者透露,“生活用紙消費人群70%人群并不專注品牌,使用經驗與價格是影響選購的兩大因素。因為生活用紙品牌粘合力低,定價往往決定走量。”
對經銷商而言,代理品牌也很少鐘情專一,“經銷商還是以賺錢為使命,選擇什么品牌代理,價格對于同類產品有沒有競爭力很重要。由于生活用紙體積大,不易庫存,大家首選賣得最快的東西。”
在一些市場人士眼中,“大型商超的通路費用對小企業而言較貴,目前小企業無法對大型生活用紙企業形成競爭壓力。”值得一提的是,金紅葉當年即以 低價起家,用低價產品搶先占住經銷商的批發市場,在渠道上形成先發優勢,等到將其他品牌趕出市場后,再更換產品包裝和價格,從而慢慢蠶食市場。
“這種發展模式對于非生活用紙紙企很有借鑒作用,他們不乏品牌優勢,只要舍得一身剮,誰不能拉下馬呢?”前述上海研究員反問道。
此外,所有位列前席的生活用紙企業都按捺不住全國擴張的野心。據了解,生活用紙企業一般以優勢區域為根據地,比如潔柔、維達等公司主要集中在華 南地區,跨區域尚未完全打開。“因為紙品銷售半徑僅為500公里,跨區域發展需要廠商大力支持,而經銷商一般和當地的品牌合作較久,輕易不會代理其他品 牌,除非銷售政策優惠較多。因此跨區域發展往往伴隨費用大量增加,這無疑會影響業績增速。”該研究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