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環保機械設備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產業體系也日趨完善,在多種技術方面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未來,環保設備還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挖掘。
我國的環保產業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起步階段,90年代初步發展階段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取得高速發展。經過30年的發展,環保產業和節能產業已發展成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行業現狀企業業績穩健增長
我國環保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2年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雙重作用下,環保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率和利潤率。
從產銷情況來看,2012年1~12月,進入統計口徑的1063個環保裝備制造企業(包括環境保護專用設備制造和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制造)工業生產總值和工業銷售產值分別是1913.79億元和1879.47億元,位居機械行業列入統計口徑的141個細分行業的第23位。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9.46%,銷售產值增長19.58%。產銷率98.21%,位居45位。2012年,該行業進出貨值62.09億元,較2011年同比減少11.11%,位居120位,其中專用設備同比減少16.56%,儀表同比增長14.41%,分別位居141個細分行業的第125位和第48位。
據預算,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3.5萬家,產業收入總額近10000億元。
主要成績產業規模擴大產品體系不斷完善
“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治污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為環保裝備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空間,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截至2010年底,全國從事環保裝備制造的企業單位5000家左右;工業總產值近2000億元,是2005年的3.5倍;從業人數50萬人以上。
二是形成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品體系。我國已擁有一批較為成熟的常規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裝備的產品種類達到10000種以上,形成了包括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以及環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藥劑等門類相對齊全的產品體系,基本滿足國內市場對常規環保裝備的需求。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長,產業化取得進展。前些年我國環境污染處理的設備和工藝基本上都是舶來品。現階段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環保技術裝備已取得突破。其中,爐排爐垃圾焚燒發電、污泥干化發電、城市污水處理廠成套設備等部分關鍵共性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工業廢水治理和消煙除塵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得到推廣應用;脫硫等技術裝備逐步占據國內脫硫市場的主體地位;電除塵及袋式除塵的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僅可滿足國內需求,還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技術成果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王建宏表示,目前我國已研發出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和產品。這其中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發成果,脫硝、除塵技術研發成果,固體廢棄物治理技術研發成果和資源中核利用技術研發成果四大類。
一為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發成果。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廠污泥熱解法穩定化處理技術、有機廢水碳氮硫同步技術和海水淡化成套設備。其中,城市污水廠污泥熱解法穩定化處理技術適用于城市污水廠污染處理。該處理方法污泥兼容率大于90%,進科污泥含水率90%~95%,出料為50%,呈半干化狀態,可直接焚燒。有機廢水碳氮硫同步技術則采用生物技術對廢水進行碳氮硫同步脫除,并回收單質硫。此技術應用于制藥、化工等重污染行業高濃度含硫含氮郵寄廢水的生物處理。海水淡化成套設備的研制成功提高了膜通量和造水比,提高了海水淡化微濾、納濾等預處理性能。
二為脫硝、除塵技術研發成果。主要有SCR燃煤鍋爐煙氣脫硝技術,移動極板靜電除塵技術和揮發性郵寄物吸附濃縮、催化氧化組合凈化技術三大類。
SCR燃煤鍋爐煙氣脫硝技術適用于燃煤發電鍋爐的煙氣脫硝,經該技術處理后的煙氣出口粉塵濃度低于30mg/m3,除塵效率達99.8%,應用于對大容量長期穩定運行的火電機組除塵。揮發性郵寄物吸附濃縮、催化氧化組合凈化技術運行費用低,廢氣凈化率達95%以上。
三為固體廢棄物治理技術研發成果。包括生活垃圾熱解處理設備和危險廢物新型回轉窯熱解氣化多段焚燒處理技術兩大類。危險廢物新型回轉窯熱解氣化多段焚燒處理技術適用于工業、醫療固體危險廢棄物焚燒處置。
四為資源中核利用技術研發成果。包括含銅、重金屬廢氣電子產品及污染(渣)的回收提純成套裝備和低能耗熔融氣化裂解成套裝備兩大類。回收提純成套裝備技術利用污染、可以循環利用的藥劑,采用優異的技術參數將電子廢棄物、污泥(渣)中的有價金屬全部浸出。適用于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存在的問題標準不完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盡管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很快,但總體而言,尚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成套裝備依賴進口。例如在污水處理設備中,真空泵、壓縮機、一部分關鍵材料藥劑,包括水處理所用的膜,及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我國并沒有突破,還是依賴進口。例如,每年中國水處理膜市場高達200多個億,但70%的水處理膜需要進口。某些關鍵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核心部件也需要進口。
二是產業規模較小,集中度偏低。現有環保裝備產業規模較小,且產業結構不合理,集聚發展不夠。缺乏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市場份額大、具有系統集成和工程承包能力的大企業集團。目前產值20億元以上的環保裝備專營企業僅有2家;眾多中小企業專業化特色發展不突出,企業分布比較分散,生產社會化協作尚未形成規模。
三是標準體系不完善,缺乏產品質量認證。雖然已初步構建了環保產品(裝備)標準體系框架,但標準數量較少,分布不均衡,標準對行業發展的規范和引領作用發揮不夠。環保裝備運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缺乏質量監督和認證機制,產品質量低下問題較為突出,運行效果難以保證。
四是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不健全。引導和支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實;市場準入政策不完善,環保裝備招標不規范、重復引進和無序競爭的情況依然存在;環保監管、執法力度不夠,企業減排治污的內生動力不足,抑制了環保裝備的市場需求。
經驗教訓重復引進導致創新投入不足
中國環保機械政策研究處處長吳剛對記者說,在大氣脫硫設備領域存在著重復引進的現象。以脫硫為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開始引進脫硫設備,當時就遇到了重復引進這一問題,即若干個企業花大量的外匯重復引進同一種技術,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當時不被重視的資源在中國進行加工制造,之后把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市場上以低價競爭的形式進行銷售,浪費了大量的外匯。目前國家在監管層面上并沒有明顯的改觀,因為在重大裝備領域,國家每年都會發布鼓勵進口的目錄,國家只是鼓勵企業去引進大型的環保綜合利用裝備和技術,但沒有規定企業不準引進某一項技術。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更多的引進,優點是該行業會形成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吳剛表示,環保是一門多學科知識的集合,例如鋼鐵行業中的污染和水泥行業中的污染排放到空氣中的廢棄和煙氣成分是不一樣的,不一定某一項技術或裝備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國家允許企業引進更多的技術,可以使這些技術融合的更為充分,具有不同的特定性和針對性。